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动态资讯>新闻动态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
电话:020-81292183
传真:81292908
新闻动态
CRISPR修复后的β-地贫iPS细胞在NSI小鼠体内的研究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6-10-13

导言:

     9月1日,《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刊登了我院孙筱放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The Combination of CRISPR/Cas9 and iPSC Technologies in the Gene Therapy of Human β-thalassemia in Mice ",该研究将ssODNs与CRISPR/Cas9修复后的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 β-地贫)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并移植入经半致死量X-射线辐照过的NSI小鼠体内,可检测到人β珠蛋白的表达,该研究初步明确了iPS 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指标,为iPS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死、致残性遗传血液病,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所致。据估算,广东每年重型β地贫和中间型β地贫患儿的出生数约为1000人。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唯一的彻底治愈的治疗手段。基因修复后的β-地贫iPSCs定向造血干细胞分化后自体移植是一个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经过基因修复的β-地贫iPSCs造血分化后,是否会在体内形成肿瘤?是否可以在体内分化、归巢?是否可以恢复β珠蛋白的表达?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一一研究、探讨。

孙筱放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初步探讨了上述系列问题。他们将基因修复后的β-地贫iPSCs造血分化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经半致死量X-射线辐照过的NSI小鼠(NOD-SCID-IL2Rg-/-严重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研究发现,基因修复后的 β-地贫iPSCs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可在小鼠体内均能存活、归巢及分化为红细胞,并且可以在小鼠体内表达β珠蛋白,证明了其有效性;连续10周的检测,也未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证明了其安全性。这为基因修复患者iPSCs再进行分化后移植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是未来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重大突破。

我院孙筱放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干细胞和地贫的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β-地中海贫血的iPS细胞系,成功在美国科学院杂志(PNAS)首篇发表了ips对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研究“CRISPR纠正地贫突变”和“验证地贫iPS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用性”是他们研究的核心。该团队在2014年底获得了“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 将继续为提升华南地区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推动广州健康医疗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宋兵)

Copyright © 201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 邮 编:510150 电话:020--81292183(24小时咨询电话),4006677400等(预约挂号) 粤ICP备14035431号-3 技术支持:伯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