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
电话:020-81292183
传真:81292908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多囊卵巢综合征侵袭“青春校园” 莫以体胖多毛为诊断标准
信息来源:《广东科技报 健康养生周刊》发布时间:2012-04-17

 

本报记者 姜淦 杨颖 通讯员 刘丹 欧阳穗 黄贤君
    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身边的同学正废寝忘食地备考,钟乐菲(化名)却因为一份体检报告而陷入苦思:刚度过十八岁生日的她,被查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给出的解释是,长期以来的学业负担可能是导致她患病的罪魁祸首。为此,记者采访到了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苏念军博士及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胡小玲。
 
现象:
学业高压下提前发病
    据苏念军介绍,像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过去被称为“老年病”,即等到年纪大了,每个人都难逃患病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之类似。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病都提前发病了。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发于育龄期的女性,往往是女性出现不孕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才被发现这种疾病。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苏念军告诉记者,像前文提到的小菲在生活中并非个案,而是正变得越来越多,“一般女孩子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只是被查出来以后,突然显得茫然失措。”
    当前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大多是由后天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女学生们在学业高压下,为了应付众多考试,对熬夜习以为常,很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风险:
可能并发子宫内膜癌
    胡小玲表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内分泌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功能,而且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加,相关的代谢失调包括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危险也增加。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苏念军也提醒道,除了不孕,该病患者得子宫内膜癌的几率要比普通人群高。其原因就在于,患者无法正常排卵,体内就难以分泌孕激素,而一旦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子宫内膜就难以按照规律脱落。一旦闭经达到半年或一年,那么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盲点:
体胖多毛为该病体征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显示,该病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体胖多毛的外在特征,有部分医生也是通过这一外在体征进行诊断。然而,该说法并没有得到苏念军和胡小玲的认同。苏念军告诉记者,该体征与人种有关,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高加索人种,约七成患者出现体胖多毛,而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亚洲其他国家,只有约三成患者会出现如此体征。
    既然体胖多毛无法作为该病的科学诊断,那么该病的正确诊断标准又是怎样的呢?为此,胡小玲介绍了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鹿特丹标准”:(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2)临床或血测定有高雄激素表现;(3)超声显像为多囊卵巢。“一般诊断具备上述3项中2项即可成立。”胡小玲说,同时,她也提醒患者,第一条是女性自身可以察觉的,后两条就必须得依靠医学检查才能确诊,因此,大家切勿盲目根据身体表现对号入座,一定要由医生来进行诊断。
 
苦衷:
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人类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已逾百年,然而,关于该病的病因目前仍未有定论,医学界也因此尚未找到根治的良方。尽管如此,苏念军鼓励患者“不要以为是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反而更应该积极应对,并且做好长期与疾病抗战的准备。”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她表示,通过促排卵药物或相关手术,可以使她们怀上孩子。至于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她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调经和对症治疗,最大限度保护身体其他器官,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具体来说,患者可以口服雌孕激素合剂,以达到补充体内缺少激素的目的。“这些药物虽然不能真正解决此病,但补充到的激素可以保护子宫内膜、乳腺等器官,从而避免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苏念军说,患者最好能够每年对子宫内膜、乳腺等重要器官进行检查,观察这些器官是否受到损害。
 
观点:
青春期诊断比较困难
    胡小玲认为,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比较困难,原因是:(1)初潮后2-4年内可能存在生理性月经紊乱和排卵异常。(2)青春发育的中晚期卵巢常可表现为多卵泡卵巢。(3)青春发育的早期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增高的影响,出现一度的胰岛素抵抗。那究竟什么时候能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呢?
    苏念军也提出,14岁以前的女孩月经正处于调整阶段,不适宜进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不过她也表示,经过2-4年的调整后,一般14-18岁的女孩如有该病的表现则应及早诊断。
 
贴士:
“三个多”和“三个低”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悄然侵袭校园,往往源自父母不够关心和学生本人的忽视。苏念军表示,归结起来,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到“三个多”和“三个低”。前者即多休息、多运动和多沟通,后者则为低糖、低脂饮食和低压力。
Copyright © 201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 邮 编:510150 电话:020--81292183(24小时咨询电话),4006677400等(预约挂号) 粤ICP备14035431号-3 技术支持:伯约软件